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提升广西开放合作能力纪实

满怀自信走向国际舞台

一一中国-东盟博览会提升广西开放合作能力纪实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记者陈坤 周仕兴

  连续5年成功举办,连续5届获各方认可。

  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一项履历表上仅有5年历史的国际化大型展会,已逐渐褪去当年的稚气,迈着轻快的步伐,满怀自信地走向国际舞台。

  透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茁壮成长,可以窥见让人欣喜的变化:会展人才开始显山露水,展会筹备越来越从容,城市设施日趋国际化,广西与东盟各国贸易合作日益深化……

  会展人才:“藏”于社会服务“盛会”

  10月21日,作为2008年“两会一节十六论坛”中的一个论坛——“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在南宁举行。来自广西大学的英语教师林秋明和张博负责论坛全程的同声传译,这也是广西自己培养的同声传译首次亮相中国-东盟博览会。

  让林秋明和张博至今难忘的是,她们的翻译赢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可。论坛结束后,中国社科院的张蕴岭教授在总结中特意感谢来自广西翻译的精彩翻译。林秋明说,作为幕后工作人员能够被当众提及并予以感谢,在经历过的诸多会议中是绝无仅有的,感觉非常激动。

  据介绍,像林秋明和张博这样服务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广西同声传译共有9人,接待国外政要和负责自治区领导翻译工作的高级翻译则有100人左右。除了翻译外,高级礼宾、接待人员等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服务博览会的会展精英,都是区直和南宁市市直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他们中既有高等院校的讲师、教授,也有司法、科技、卫生等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更有政府机关、经济领域的青年才俊,还有外事工作接待部门、各窗口行业的业务骨干。平时,他们在本单位、本部门认真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他们则被安排到博览会各个岗位上工作,成为服务博览会的一支生力军。

 “藏”于社会,服务盛会。广西会展人才在连续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实战中历练成长并开始显山露水。“如今,只要我区举办国际性会议,像林秋明这样的高级会展人才随时可以上阵一试身手。”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将时光回溯到2003年10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消息传来时,全区一片欢腾的同时却面临着窘迫的现实:商品贸易和投资合作人才、经营开发人才、高级翻译人才等会展人才异常吃紧!特别是同声传译人才,在广西更是一片空白。

  抚今追昔,不禁让人感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恰如一剂“良药”,催生了一支随时可以披挂上阵的高级会展人才队伍。

  展会筹备:从“急行军”到“从容应对”

  作为服务博览会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陈强是南宁市某单位一名普通员工。他连续5年被抽调到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宣传部。第一届时,陈强提前两个月就接到了“调令”,到第五届时,提前20天才接到“调令”。

  陈强告诉记者,首届博览会,筹备工作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准备时间长,但是仍然有“急行军”的感觉。到第五届时,虽然筹备时间只有20天,但是各路人员都能从容应对。

  5年来博览会下来,广西承办重大国际会议和展览的能力不断提高。博览会期间,既有政治外交活动,也有经贸交流活动;既有国家级的活动,也有地方的活动,情况纷繁,诸多交叉。各项活动组织复杂,场次多,衔接难度大。然而,经过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连续5届博览会均成功举办,都受到了中国和东盟各国政要和客商认可。参加2006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为了对广西的展会组织工作表示赞赏,甚至亲笔给广西的陪同人员签发感谢信。曾多次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并荣获博览会特殊荣誉的越南贸促局副局长谢煌灵先生则对广西能够连续成功有序地承办这一国际盛会表示敬佩。他说,各路工作人员都能很从容地应对各类工作,博览会越办越好,越来越有条不紊。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李宝林,曾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报道。他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西的会展组织能力大大提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年都会对博览会开幕式进行现场直播,李宝林每年都需要提前一天到开幕式现场布置直播设备。然而,首届博览会时,他和同事前去布置设备时被安保人员拦在外面,经过多方协调,历时一个多小时才最终进到会场。随后的几届,李宝林再没有遇到这种问题。取而代之的是,驻地新闻中心的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备,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让他的采访更加顺利,博览会组委会和秘书处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也越来越契合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的口味……

  万象更新:硬件的国际化和观念的国际化

 “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现在的南宁已经具备了国际化都市的气质!”此次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前来广西参会的不少东盟客商感慨良多。5年前,一些东盟客商参加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入住五星级宾馆的要求未能如愿。而这次来南宁,这些客商住上了五星级宾馆。

  提到尴尬的往事,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一位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依然难掩无奈的神情:当时接待能力有限,首届博览会举办时,南宁只有三家五星级宾馆,能够调配的房间只有1.5万间,由于房源紧张,很多客商甚至到附近的钦州、北海住宿。说到现状,这位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广西的五星级宾馆数量翻了一倍,可调配的房间达2.5万间。

  中国-东盟博览会促使南宁在硬件方面与国际接轨可谓有目共睹。除了酒店数量和质量与国际接轨外,南宁基础设施的提升、南宁国际机场的改造等各类硬件配套无不体现了国际化的特征。

  更让人惊喜的是:观念的国际化。

  会故交、结新朋,议合作、谋共赢。自从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每年都会组织庞大的广西经贸代表团出访东盟各国。东盟各国也每年组团来广西参加博览会,双方建立了互访机制,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化。越南、柬埔寨、泰国在南宁设立了领事机构,菲律宾在南宁设立了商务代表机构。广西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目前广西各城市与五大洲23个国家缔结的友好城市已达51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在广西落户,越来越多的区外资源在广西聚集,一系列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活动也定期在首府南宁举办。

  走出去,引进来。如今,这句招商引资的常用语更加具备国际内涵。每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自治区农垦局从国际合作中获益匪浅。局长刘志勇介绍说,近年来,广西农垦借助博览会平台,进一步拓宽广西农垦对外经贸合作天地。本届博览会上广西农垦与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企业共签约项目34个,总金额151.68亿元。至此,自2004年以来,连续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农垦与东盟国家企业“联姻”项目170多个,总金额高达460亿元。据统计,2007年,有1170多家广西企业参与东盟贸易,比上年增加了160多家,其中,进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有77家,比2006年增加33家。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连续举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加快,广西人的观念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曾经言必称“老少边山穷”的广西人,如今更加全面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会对远方的客人说: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惟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郑军健则把国际化的概念推向全世界,他说:“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我们的一贯主张。连续5届博览会成功举办的事实说明,中国-东盟博览会日益引起世界瞩目。它不仅仅属于中国和东盟,也属于全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