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的观察和记录中独领风骚
——中外传媒关注中国-东盟博览会纪实
五年来,中国与东盟,共同叫响了一个口号:“中国-东盟博览会,10+1>11”。
11国搭台,18亿人唱戏,60亿人喝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台“大戏”,深深地吸引了传媒的视线。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五年来,共有5503位(次)记者参会报道,涉及中国和东盟10国的国家及地方媒体,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等也派出精兵强将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盛况,数万篇(条)博览会新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东盟博览会这台戏在中外媒体的关注下越唱越红火!
万众瞩目 各地传媒纷至沓来
2003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东盟10国的积极响应,并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传向全国、传向东盟、传向全球,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从此,一场国际经贸盛会进入了紧锣密鼓的运筹帷幄中。
2004年11月3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人们通过电视、电台、网络同步看到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倾注“合作之水”、共同开启“时代之钟”这一精彩的历史时刻,大气磅礴的开幕式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在开幕现场进行同步新闻报道的媒体,拉近了广西与世界的距离。
在“长枪短炮”争抢精彩镜头中,外来记者不仅对准各国政要、客商,还对准了我们日常的生活,许多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事,在外国记者眼里都成了新闻“猛料”。
据了解,采访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境外媒体有20多家,不仅有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媒体,还有日本、韩国的媒体。港澳媒体也派出阵容庞大的采访团,香港凤凰卫视、香港亚洲电视、香港明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电台、澳门日报等媒体悉数登场“抢料”。
不仅电视、电台、报纸媒体聚集博览会,网络媒体也强势出击,搜狐网、万国商业网、中越科技贸易网、新桂网都为博览会开辟专栏,连全球企业间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阿里巴巴网站也积极报道博览会盛况,该专栏开通不到两小时就有2000多人次点击。
一时间,媒体的声音成为了人们分析中国经济新走向的风向标。新华网推出《瞄准自由贸易区,浙商涌向东盟争掘“第一桶金”》的观察文章。新华社刊发《中国-东盟博览会:三大亮点启示亚洲》。人民网载文称:南宁挺起了“城市经济的脊梁”。许多媒体还刊发了东南亚商务专家许宁宁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精辟见解:“会展为南宁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博览会官方网站统计,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引来113家中外媒体参与报道,846名记者的庞大阵营,发稿数量超过1.5万篇。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聚焦报道,使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新星”。
高潮迭起 强势传媒主动出击
如果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众多媒体拭目以待时的被动参与,那么,第二、第三届,已经显现出许多媒体主动出击了。
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记者奔忙于各个场馆,收集各种资料,通过他们的“新闻眼”,把最新的所见所闻传回各自的媒体。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的记者杨迪生已经是多次来到广西南宁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了。他熟门熟路地穿行在各个场馆里,不仅把越南客商在会展的收获及时地向国内报道,还主动拜访旅居南宁的越南人士,通过客居南宁的越南人的生活,反映广西各个方面的成就。而被同行尊称为“老伊”的巴西记者,能说一点点普通话,时任《今日中国》杂志西班牙文部专家。他非常注意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传达出来的信息,撰文预测一旦中国和东盟各国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将在世界经济中获得双赢的效果。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说,中国各商界与东盟各商团签订了许多有效的协议,他们坚信这些协议给该地区带来的长远好处。这11个国家均对未来前景表示乐观。
日本媒体也表现出了对博览会的强烈兴趣。《朝日新闻社》广州支局局长铃木晓彦专程前来南宁,了解博览会的有关情况。历届博览会期间,日本各大强势媒体更是纷纷出动,甚至组成博览会期间最大的外国新闻采访团进驻南宁,对博览会进行全程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届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共有183家中外媒体的近900名记者到会采访,发出新闻报道多达1.7万篇(条)。新闻媒体对第二届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多角度的深度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博览会和峰会的知名度。
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三会”同期举办,11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所有关心中国和东盟大事件的媒体几乎倾巢出动。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0家境内外媒体的1300多名记者到会采访,包括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日本NHK以及马来西亚星报、越南国家电视台等东盟国家主要媒体;国内媒体46家,尤其是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派出阵容庞大的工作队伍进驻新闻中心开辟专区昼夜工作。
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新闻报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较以往有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与会记者发稿总数多达1.9万篇(条)。中央电视台和东盟国家主流电视台均对会议的重大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媒体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功效放大器”。
精彩不断 媒体展示东方活力
专业化的经贸展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与前三届明显不同的是,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强化了专业特色,增设有九大论坛。“两会一节九论坛”的活动安排令人目不暇接,港口、质检、华商、减贫等关键词更多地出现在各种报道中。
专业的事件由专业的媒体解读更到位。因此,到了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来访媒体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色:行业媒体主动出击采访中国-东盟博览会。负责博览会宣传接待的工作人员回忆道:“2007年的博览会突然来了很多行业媒体记者,从往年的几家猛增到20多家。”
人们通过媒体的解读,熟知了博览会期间一系列以南宁命名的会议文件: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论坛通过的《南宁共识》;质检部长会议通过的《南宁联合宣言》;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林业合作论坛等通过的以《南宁倡议》命名的文件。这些在专业论坛上通过的会议文件,赋予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新的色彩和使命,也将更深层地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
据官方网站统计,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共有1106名中外记者参会报道。其中东盟国家媒体及国内行业媒体比例大为提高。到会的行业媒体由上年的少数几家增至21家。
今年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依然传承其专业色彩,围绕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举办了16个论坛。
引人注目的是,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举行。世界经济观察家们悄然地注视着这一年一度的盛会,媒体更是以见证人的独立视角参与这届盛会。开幕当天,新华网刊发了记者观察文章《中国与东盟将携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时回应各界的关注。文章强调: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与会的东盟各国领导人普遍认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合作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新闻频道和越南之声、胡志明之声、柬埔寨国家电台、泰国国家电台、新加坡新传媒广播等直播本届博览会开幕式。新浪网首次全程网络视频直播“两会”开幕式及16个论坛。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也首次直播了博览会开幕式。
中央电视台特别报道:“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前来采访报道的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350多名主流媒体的记者。美国、法国、南非等国今年也首次派出记者前来报道盛况。在博览会会展中心400平方米新闻中心,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都在这里办公。在一个展厅入口有个特殊的直播室,中国、泰国、柬埔寨、越南、新加坡五国电台首次联合把盛会的消息同一时间传向世界。”
一时间,人们通过媒体传达出来的声音、画面和数据,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和东盟在这场危机中的立场和信心。媒体展示了全球危机中的东方活力。
据不完全统计,第五届博览会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高度关注,到会采访的中外媒体超过200家,到会记者人数达到1346人。其中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等中国中央媒体以及文莱婆罗洲纪事报、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老挝人民报、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缅甸时报、菲律宾星报、泰国国家广播电台、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越南之声电台、朝日新闻等国内外媒体刊。刊发有关新闻稿件超过2万篇。不论是到会媒体数量、记者人数,还是发稿量,第五届博览会均达到历届新高水平。
媒体在坚守传达信息的传统本色,也越来越成长为智慧的观察家。中国-东盟博览会正是在媒体的忠实观察和记录中傲然挺立,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