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中国人在“清明”呼唤传统价值观复归

 

  编者按: 又到清明,一个怀念的季节。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我们该怎样寄托我们的哀思,又该赋予这个传统节日什么样的新内涵?“风吹旷野纸钱飞”虽然还存在于一些城乡墓地,但显然已不合时宜。鲜花祭祖、网上祭祀等新风尚的悄然兴起,提示着我们以环保、文明的方式来追远怀人,让清明节更加“清明”,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易凌 朱林)当发现9岁的儿子不知道“清明节”时,在北京一家外企任职的陈燕晴感叹“失职”,于是,上周末她和丈夫带着儿子回河北老家扫墓,给孩子补上“孝道”的一课。

  “说是给孩子补课,其实也是给自己补课。由于在外地工作,我们已经五年清明没回家给孩子的爷爷上坟了。”陈燕晴说,“看着儿子在墓前念着写给爷爷的信,我落泪了。”

  清明是秋春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在危难中舍身相救的臣子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这个原本推崇“忠义”的纪念日已成为全球华人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节日。

  同陈燕晴家一样,许多中国人在清明前后前往墓地,祭拜先人。北京最大的陵园八宝山公墓在上周末迎来了扫墓的人潮,各种车辆一度使通往八宝山的道路出现拥堵,交管部门不得不专门拨出人力进行疏通。公墓的管理者预计,清明期间将有180万市民前来扫墓,人数比去年增加近三成,而5日清明节当天这一数字将达到40万。

  然而,迎着络绎不绝进入八宝山公墓的扫墓人群,刚同两个妹妹一起祭拜完父亲的北京市民徐向春却感觉“重视清明节的人不如从前多了,尤其是年轻人”。这位64岁的退休工人说:“现在没法跟我们小时候比,那时清明是除了大年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全家老少都要参加。而现在扫墓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忙自己的去了。”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四海为家”的情况增多是人们对清明节的观念日渐淡漠的主要原因;同时,清明节包含的“崇孝敬祖,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也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

  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在清明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已成惯例。在今年公祭典礼前夕,著名学者张岂之说,祭祀祖先不是祭祀鬼神,而是追思先民们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它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而且“心祭应当重于形祭”。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资讯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清明节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纪念对象从传统的家人和为国为民牺牲的英烈拓展到劳模和遗体捐献者,甚至是生前给主人带来欢乐的宠物;而用鲜花、“家书”和网上留言来代替焚香、烧纸的新型祭祀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万建中说:“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清明这样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这些传统节日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从而使这些节日所承载的传统道德观念得以延续。”

  清明节·传统

  ◎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 扫墓踏青是主题

  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

  ◎ 清明节新风扑面 民俗专家呼吁保护旧俗

  清明时节,福州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习惯捧一束鲜花择日上山踏青、扫墓,讲究一点的还会摆上面包、果品供祭亲人。清明节新风扑面之时,民俗专家希望具有福州特色的清明习俗能够流传下去。

  ◎ 保护传统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假日

  以清明为例,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在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二字来庆贺天下太平。由于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所以踏青这个习惯从唐代开始便历代承袭成为“清明节”的风俗之一。扫墓这一习俗本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其实,清明节还有许多风俗,但已失传,例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 所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深刻。

  清明节·习俗

  ◎ 清明节,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人们向革命先烈纪念碑敬礼,缅怀先人;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当人们在墓前点香献花时不难发现,种种怀念,多夹带一种“感恩”情愫在其中:感念先人及亲友,并为亲人在世时自己的种种不足而深感遗憾。在此意义上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传统节日中“知恩图报”的内涵,在不断提醒着现代人生前尽孝、薄葬厚养,学会感恩,并付诸实践。

  ◎ 清明节,我们该怎样寄托哀思

  寄思故去的亲人,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它可以用来教育后人,倡导一种感恩的美德。工作在外的子女不妨“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说些暖心的话,帮助干些活儿,节日里多陪陪家人。学会感恩和报答,这样的理念再上升到一个高层次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念祖国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福祉。

  ◎ 给清明节正名:清明不能只剩下扫墓

  清明节临近,与清明节相关的报道也多了起来。但这些报道基本上集中在扫墓、祭奠上。在媒体关注由扫墓引发的火灾、环境污染以及一些诸如“小姐”、“夜总会”等庸俗祭品的出现之外,难道清明节就没有什么别的内容了吗?

  ◎ 一样的缅怀,不一样的情愫——清明节印象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魏武 璩静)一年一度,清明又至。这一植根于传统深处的缅怀先人、追述祖恩的节日,在中国人心中激起追忆逝者波澜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的共鸣。

资料图片:小学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

  清明节·新风

  ◎北京:全力备战清明节并倡导文明祭祀

  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唐召明)记者30日从北京市城管部门获悉,为做好清明节的各项环境保障工作,有效维护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北京市各级城管部门近日已开始全力备战清明节并倡导文明祭祀。 

  ◎天津市民清明节鲜花等物寄托哀思 倡议注重环保

  清明节人们更应该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从俭办丧事、搞祭祀。提倡文明祭奠,随时随地为亲人点一支红烛、献一束鲜花、放一首歌曲也能表达对亲人的缅怀。不焚烧祭品,用鲜花等物寄托哀思或者种植纪念树既文明又环保。更有人建议大力倡导和推广网上祭扫或家庭“追思会”等新的祭扫形式,同样能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山西太原:所有中小学 今年清明不再扫墓

  山西商报讯(记者尹哲) 22日,太原市教育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文明祭祀活动,与往年不同的是,省城所有中小学今年的清明节祭祀活动将全部在学校内进行。

  ◎四川规定:清明节要组织祭奠革命烈士

  清明节将至,为了抵制祭奠活动中的庸俗之风和大力开发“红色资源”,四川省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烈士陵园主阵地作用,认真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四川省民政厅近日发出《关于清明节期间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的通知》,强调各地民政部门和烈士陵园单位,要在清明节前充分做好接待准备和组织工作,主动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及早安排纪念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