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两天行程,考察团看到了免费午餐给学生带来的实惠,也对“马山模式”提出了建议。
2月21日中午,由国内家媒体记者和营养专家组成的考察组驱车前往马山县林圩镇东七村小学。
同学们期待着以后每天都有早餐广西新闻网 记者潘毅 摄 志愿者们在查看学生们的宿舍广西新闻网 记者潘毅 摄
21日晚19时28分,2012广西马山公益行举行“马山模式”探访活动交流会。
油菜花组的记者与志愿者、营养专家和公益组织成员,来到马山林圩镇东七村小学,参观该校的新旧厨房,了解学校每天的菜谱和食材成本,由志愿者帮助学校在新厨房里为学生做午餐,将做好的菜端到教室给学生分菜,同时还与学生共同午餐,在游戏中让孩子们学到健康卫生知识。
孩子长身体阶段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广西新闻网记者 潘晓明 摄 专家、志愿者参观学生宿舍。广西新闻网记者 潘晓明 摄
今年47岁的潘月文是马山古琴乡加善村琴堂小学的煮饭工,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天早上六点半就从家里出发,前往离家十公里远的琴堂小学劈柴生火,为学校的87名寄宿生准备午餐。
21日凌晨5时30分,三队组员分别前往山村小学进行实地探访,并给学校的内宿生做上一份早餐,协助工友准备午餐,了解学校早餐和晚餐的情况等。
2月20日晚8时30分,多方合力探索农村学生营养问题解决之道暨2012广西马山公益行举行破冰会。
考察团成员经过两个小时山路的颠簸,来到马山里当乡中心小学,考察学校在学生就餐的实施情况。
马山县里当乡龙那小学创办于1936年9月,位于里当瑶族乡东南部,现学校饭堂只请一位工友负责学校蒸饭事宜。
20日下午,随行的记者、营养专家一行来到里当乡太平小学。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都是由教职工轮流下饭堂煮饭、蒸饭、每天有50多为学生在学校吃营养午餐。而晚餐是由学生自己解决。
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时,也对广西的“免费午餐”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在官方和民间都对这一工作一片叫好的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营养午餐”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如何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让这一惠民工程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然而,据记者了解,遍布该县各乡村的小学教学点多数是没有厨房的,有的甚至没有食堂,这些饭菜是在哪里做出来的呢?在这每天一餐的背后,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吃上营养午餐,马山县又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马山县集合各界力量努力破解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难题,使全县的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生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家长希望政府把这项惠民工程长久地做好,但是,一些难题也困扰着学校和家长:如何汇聚更多力量,更好地推动这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政策继续前行?
贫困地区营养午餐之路困难重重,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马山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开饭了,大家先去洗手排好队!”从5月3日起的每天中午,这样的口令出现在马山县每所中小学校里。一个不锈钢大碗,一个勺子,孩子们端着饭盒,排队等待老师分给他们每日一次的免费“营养午餐”。猪肉、青菜、豆腐,虽然量不多,但也在不断地变化花样,足够让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记者体验为学生分饭菜。 黄幡小学坛定屯教学点老师覃英喜正在为学生炒菜。 广西新闻网记者 刘琼 黄群峰 唐智 于起翔/文 农如松/图
在马山县,这样的良性互动正获得深刻诠释:“营养午餐”项目惠及5万多学生,由九阳公司发起的“九阳希望厨房”正在23所学校开展,由南宁市优秀退休教师组织实施的“常青义教”项目也结出累累硕果,这三项公益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当地政府对此出台配套政策,拨放配套款项,政府、民间、媒体三者努力形成合力,被誉为公益行动的“马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