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眼看就要到了,继清明小长假期间爆出的“国内部分景点涨价”之后,又一个消息传来: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为什么这么多景点扎堆涨价呢?原来,是因为“时间到了”: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详细

  据了解,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的最后价格调整时间就是在2006年,也就是说,今年恰逢这些景区的第二个3年“解禁年”,于是各地景区门纷纷开始调整票价,出现“三年必涨”的怪现象。

  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景区的门票普遍偏贵。作为公共旅游资源,景区涨价是否合理?景区跟风涨价最直接的受伤者是游客,信息一经发布,众多游客纷纷大呼“玩不起”。

 
      “看不起的风景”引发焦灼感    视频

  >>>景区涨价,百姓伤不起,人心丢不起

  随着旅游旺季到来,旅游市场正在悄然间升起一股涨价潮,各景点门票开始跟风提价。对这种不理智的涨价行为,景区玩不起,百姓伤不起,人心丢不起!全面涨价是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

  也许,涨价是这个时代不能避免的话题,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旅游市场盲目跟风涨价潮有失理智。一心只想着利益最大化,想方设法在游客身上多赚钱,这种心理暴露出旅游市场一种唯利是图的扭曲心态,必然使得原本脆弱的旅游市场陷入窘境。

  这种以获取高额利益为目的而缺失惠民意识的提价,只能短暂给旅游行业注入“暴利”,难以长久。跟风涨价潮虽然一时能提升以门票为代表的“旅游GDP”收入,但是无疑在损伤全民旅游的热情,变相破坏旅游市场。【详细

  >>>把运营成本增加转嫁到游客身上不厚道

  作为业内人士的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如是直言不讳:“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事实上,姑且不论成本上涨因素大可以藉以降低成本、增加服务、增加产品等途径消弭,从来就不必在涨价“一棵树上吊死”;一味迷信和专注于跟风涨价,势必导致事主降低对景区提升服务质量增加连带产品的关注。旅游景门票区价格一再飙升,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悉数转嫁到游客身上,不公不算厚道,而且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将更多游客阻挡于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无疑将危害国内旅游业长远发展。就经营理念窥,这显属缺乏远见的短视行为。【详细

     公共旅游资源涨价合不合理

  >>>公共旅游资源回归公益要有时间表

  其实,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遗产,都属于公共资源,这一点应该没有人反对。但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公众认为,这些是自然的恩泽、民族的资产,理应成为全体公民的福利;一些经营者认为,在我的管辖范围,我就有权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往往默许、支持甚至鼓励景区经营者提价、变相涨价;行业主管部门尽管不时提一提公共资源的公益性,但对于如何实现公益性却缺乏强力举措。

  于是,近年来,一些公共旅游资源沦为某些经营者的“私有资产”,变成了地方、企业的赚钱工具,旅游景区票价“涨”声一片——别人不涨我也涨,别人小涨我大涨,别人降价我观望,公益要求我打压。公共旅游资源沦为个别经营者牟利工具,不但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扭曲了公共资源的属性,而且导致旅游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景区乱象丛生,甚至受到取消星级景区资格的“红牌警告”。而惟一受到舆论称赞的杭州免费开放西湖景区的做法,则一直不见跟进效仿者。

  我们期待公共旅游资源回归公益,不再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愿景,要有个具体的时间表,要拿出切实举措来。【详细

  >>>景区不能光想着挣钱不想着争脸

  诚然,国内很多景区都有经营任务,有的景区甚至成立旅游公司进行经营,但不管是什么方式在经营景区,都无法抹去景区肩负的公益属性。不管是人文遗址,还是大好河山,其实都是公共财产,这些景区的经营者不过是代替国人在经营,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光想着挣钱,还得兼顾公众享受其公益属性的权利。

  也就是说,如果景区真想涨价,应该开听证会,还要向社会公布收支明细,这样是否应该涨价,一目了然。既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也让涨价名正言顺,景区也能排除涨价只为谋利的质疑。令人遗憾的是,景区完全遗失了其应有的公益属性,俨然景区就是某地方或者某企业的私家庄园,他们想涨多少就涨多少,只考虑自己感受,而不在乎他人想法,这种独断之下的涨价行为,纵然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也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可。【详细

     景区须走出"三年必涨"怪圈

  >>>遏制景区涨价做好加减法

  遏制景区涨价,必须两条腿走路,需要做好加减法。

  所谓减法,也就是舆论所说的,对于景区涨价实施遏制手段。有必要完善景区价格听证制度,不妨推行有些专家建议的“异地听证”机制,尽快改变“本地人听证,外地人埋单”的现状。所谓加法,就是加大公共投入。有必要改善民众居住环境,提升居住的舒适指数;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景区的投入,每个城市确保建成几个公共景区,由公共财政投入,实行免费运营。

  现在舆论在热议景区转型问题,但笔者以为,当景区赚得盆满钵满时,就很难指望其自动转型。只有形成竞争压力,民众有了其他选择,景区才不会过度依赖门票,也才能走上转型之路,追求可持续发展。【详细

  >>>“对症下药”走出"三年必涨"怪圈

  景区票价如何走出“三年必涨”的怪圈?其实完全可以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对症下药”。既然成本高,那就要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比如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保证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既然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那就必须对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单一化结构进行调整,推动“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攀比、跟风涨价必须刹住,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景区最终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详细

 禁涨令到期全国景区集中涨价

国内知名景区门票欲涨价 驴友感叹玩不起

+++++++++++++++++++++++++++++++++++++++++++++++++

往期焦点

问题胶囊的背后 谁来为公众用药安全买单

拦机事件,一场没有胜负的维权混战

“22岁教授”带来的惊喜与争议

 

结语
 

  景区涨价,不能乱涨,更不能置游客的利益于不顾。公共旅游资源应当回归公益,本着公益这条路上继续发挥其最大功效。

 

策划:广西新闻网总编室   编辑:利雪娟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广告 | 意见建议 | 版权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信息
广西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证 桂B2-20040022  故障电话:0771-5690008-8325
广西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