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22岁教授”让人感觉一惊一乍的
刘路之所以能破解“在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20年的难题”,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平时把数学、物理作为爱好并体会到了很大的乐趣。现在,他成了教授级研究员,就必须对得起职称和重奖,不能只为爱好和乐趣而钻研学问。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即便能撞上千里马,也未必是千里马的福气。面对舆论追捧的“天才”,一所大学失去了自信和远见,一惊一乍,这种浮躁又怎能不让人忧虑?
[详细]
|
“22岁教授”破了什么格?
当前,国内大学纷纷提出建设综合性大学,发展趋同化。张尧学说,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财力等资源有限,每个大学都要建设得门类齐全,必然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恶性竞争。
此外,应试教育不能再带进大学。张尧学这样描述一流大学:在基础研究上有嵌入人类知识宝库的创新成果;在应用研究上有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在人才培养上有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在精神血脉上有自己的文化传承。 [详细] |
“22岁教授”带来惊喜,却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在学术人才尤其是“学术明星”严重稀缺的年代,公众对于科学人才、科学天才的渴望,可比“大旱之望云霓”。在看到“22岁教授”的卓越成绩,我们也确实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许多网友,丝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将一众好词赋予到了这位“中国最年轻教授”身上。
显然,对于“22岁教授”,公众心中充满了希望。可是,希望与失望往往共存,就既往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的科研成果、学术天才而言,在一段时候之后难免给公众以失望的结果。那些寄托了国人许多学术理想的“科大少年”、那个让国人认为可以挺直腰板的“中国汉芯”、那些在高考作文中表现出现的作文天才和国学天才。……给我们的答案,几乎雷同。[详细] |
“22岁教授”:破格还是草率?
成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在校学生刘路20日被中南大学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中南大学的这一举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破格聘用刘路是基于对仅为本科学生的他能够破解世界级难题所表现出来的科研能力的肯定,这不是一般学者能够做到的。中南大学将会为他提供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希望他能将自己的天赋充分展现。”
王传涛认为,“22岁教授”,带给了我们不少惊喜,但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担忧和疑问。刘路暂时的成功,并不能证明什么。刘路一个人,也承载不起整个国家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希望和寄托。在这里,笔者只能祝福刘路能够在今后的人生路中一路走好。也希望社会舆论不要把他过早地捧成“学界明星”或“数学天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