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广传之声 > 正文

生态文明需要更多“人鹭情未了”

2022年08月03日 10:13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刍语 编辑:罗珊珊

据国家地理中文网报道,白鹭自古象征自由、高贵与纯洁;也被誉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监测鸟”。一位104岁的老人,从1982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护鹭”人生,但在最近宣告结束——近日,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百岁护鹭老人黄枢余离世。白鹭缘未尽,只是身已远,或许,他变成白鹭飞走了。

从干农活回家路过竹林时救助几只受伤的白鹭,到成群白鹭在屋后山林筑巢安居,黄枢余与白鹭的情缘演绎了整整40年。40年里,老人爱白鹭、护白鹭、善待白鹭,从一个人的行动,到全家人的参与;从不被人理解地巡山与猎鸟者对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并主动加入护鹭行列,屋后不知名的小山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白鹭山”。如今老人虽然走了,但这份“人鹭情未了”的佳话还在传唱,那漫天飞舞的白色精灵,继续律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唯美音符。

“泱泱南海,悠悠港城,静静红沙,白鹭天堂。”一位知名人士为老人、白鹭写下了《白鹭山记》。其实不止红沙、不独防城港,人与鸟儿的故事,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不断上演。

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罗竹村,农庄老板禤家区不顾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守护水库边九峰山上的鸟儿。当年的荒坡,如今白鹭成群,多年来的默默守护,守出九峰山一片“候鸟天堂”。

在江西鄱阳湖,今年74岁的李春如老人,早年在一次暴风雨后救治了300多只白鹭,学医的他“转行”当起了鸟医生,创立了鄱阳湖区第一所民间候鸟医院,从此“山上度夏日,湖里阅春秋”。37年来,先后救治候鸟5万余只。

无论是“驾鹭西去”的黄枢余老人,还是把九峰山守成“候鸟天堂”的禤家区,或是创办候鸟医院的李春如医生,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共同之处:早年间,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等理念还没有普及,他们爱鸟、护鸟,都源于最朴素、最单纯情怀;他们最初的行动,都曾不被理解,他们用多年坚持,最终迎来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他们不求回报,但大自然在悄悄回馈他们的付出,就像在禤家区的农庄,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静静欣赏“候鸟天堂”的美景。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张网,网里面的每一个点都举足轻重,任何一个点被破坏、消失,都可能让这张网慢慢坍塌。而每一次把点结实、织密,则会让网里的每个物种都得到庇护,共享福祉,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人类本身。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行列中,共织生态之网,共建生态文明。

值得思考的是,在等待自然的回馈时,我们是否可以更主动地给予那些投身生态保护事业的人多些回馈?相关部门和组织,是否可以适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每一个用情尊重自然、用心保护自然的人,都能及时得到正向回应,进而影响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不仅与先天的自然环境有关,更与后天的人们努力相关。斯人已逝,白鹭,一定会记得这一切。生态文明需要更多“人鹭情未了”,这是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的高度契合。大家一起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促进人与自然双向奔赴、和谐共生,那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