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发展向海经济为壮美广西建设注入“蓝色动能”

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16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先后作出了“打造好向海经济”“大力发展向海经济”“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等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广西发挥向海优势、打造向海经济。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出台了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事项、重大工程,向海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广西正在全面实施新一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区向海经济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5%。我们应举全区之力抓产业、扩开放、畅通道、强科技,奋力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蓝色动能”。

抓住“牛鼻子” 走实向海产业壮大发展路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西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抓住产业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转型升级向海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向海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向海经济主导产业集聚区,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

打造临港产业“钢筋铁骨”。以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钦州化工产业基地、防城港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开展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推动临海临港工业实现低碳化、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造纸、轻工食品、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推动海洋产业“强筋壮骨”。以开展海洋资源调查为契机,推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有序开发、高效利用,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引擎”。提质发展海洋渔业,实施渔港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和远洋渔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积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鼓励临港产业园区及企业普及推广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应用、实施海水淡化利用项目。加快建设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带动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及海上风电服务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鼓励开发海洋中药健康产品及海洋中药药膳,打造北部湾“蓝色药库”。

促进通道产业“脱胎换骨”。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依托,加快通道沿线产业开发,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智慧港口建设,拓展区内外铁海联运范围,提升班列开行规模和质量效益,构建以海铁联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沿线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大宗物资中转交易中心、冷链物流集散基地以及通道贸易集采中心,积极开展保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分销、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培育发展融资租赁、航运金融、滨海旅游、海洋运动等服务产业。

唱响“协奏曲” 拓展向海开放合作朋友圈

开放是实现向海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向海开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全方位务实合作,实现多领域互利共赢,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圈,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创新中马“两国双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等合作机制,探索共建海洋产业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探索在海洋预警监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低敏感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实质性合作,从地方层面积极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大力加强省际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两湾”联动,加强向海产业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鼓励本地企业借助东部沿海地区科研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化港航、旅游、医学等产业合作。深度对接周边省份,探索发展“飞地园区”模式,合作共建临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基地,推动建设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

切实推动区内合作。进一步明确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沿海三市发展定位,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结合中国—东盟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采取“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共同打造临港产业“园中园”,不断拓展广西向海经济发展腹地。

畅通“大动脉” 掀起向海通道建设新高潮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交汇的门户,广西承担着重大责任、肩负着光荣使命。要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战场,统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通道规划布局,全面推进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建设,有效提升陆海空互联互通水平,打造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通广西向海发展“大动脉”。

畅通陆海联动通道。全力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强建设智慧港口,加快推进防城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北海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及河池至荔波、乐业至望谟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云桂沿边铁路、合浦至湛江铁路前期工作。

畅通江海联通通道。统筹推进平陆运河、西江干支通道、北部湾港江海联运港区与交通物流枢纽节点布局建设,加快建设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二线三线船闸等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建设“通江达海、干线成网、省际互联”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

畅通空港出海通道。大力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二跑道)、T3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依托南宁、桂林等国际机场,积极开辟面向东南亚和国内主要城市的全货机航线,不断优化完善航线网络,持续提升枢纽功能和集疏运能力,与铁路、公路、水路等有效对接,为区内外货物提供快捷高效出海通道。

点燃“主引擎” 激发向海科技创新新动能

创新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动力。必须加强涉海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提高海洋科研创新服务能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向海经济发展。广西现有涉海科研机构数量少,尚无国家级、自治区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海洋专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缺乏海洋技术创新领军型人才,成为制约广西向海发展的“瓶颈”。应贯彻落实科教兴海战略,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进一步增强广西向海科技创新能力。

多方联动打造创新平台。发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国家队”领军作用,争创海洋领域自治区实验室。推动中国科学院“海基一号”在广西加快建设。鼓励北部湾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企业等力量,共同争取设立一批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平台等向海产业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打造广西海洋科技创新基地。

产研融合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涉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涉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骨干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推动领军企业在海洋领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产业孵化集聚创新。鼓励临港产业园区逐步构建阶梯型孵化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专业科技园等方式,培育和扶植涉海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向海经济创新示范产业链。

引培并举建强人才队伍。鼓励广西沿海三市围绕向海经济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平台+人才”一体化人才引进模式,依托重点向海产业、重大涉海项目、重要科技平台,引进一批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依托“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项目,选送一批海洋学科青年骨干人才到区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访学研修。支持广西大学、广西科学院等推进涉海院系、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本土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沿海三市建设涉海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