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课特写

【时间:2022年08月10日】【来源:广西日报】【作者:奚振海 陈柳萍 韦春婵】【编辑:邓达】

收获一片海红米

——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课特写

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 实习生 陈柳萍 韦春婵

“我们种的稻子收割啦!”近日,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中心小学的部分同学和家长来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一起收稻子。围绕一粒海红米的播种、管理到收割、加工,这所乡村小学建立深度融合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体系,把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种子安全教育融入其中。

体验劳动之味

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冒头,同学们陆续来到田边。夜里刚下过雨,金黄的稻穗越发惹人喜爱。

简单的分工和示范后,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陆续下田。同学们有的负责割禾,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装车,很快,汗水湿透了衣衫,裤脚上裹满了泥巴……开始,大家还兴致勃勃地互相打趣,后来,喧闹的声音小了很多,大家默默地干活,都在咬牙坚持。

太阳越爬越高,天气更加炎热。终于盼来收工休息的时间,大家明显松了一口气。爬上田埂,同学们一边在树荫底下乘凉,一边聊起了劳动的种种艰辛:割禾的说,我直不起腰了,搬运的说,我抬不起胳膊了。大家互相“晒收获”——被蚊虫叮咬了,被禾叶割伤了,被稻茬戳破脚了……

收完稻子,这个学期的劳动课才算完课。“我们避免打卡式劳动教育,让孩子参与从种到收的全过程,体会丰收的喜悦,也体验劳动的艰辛。”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中心小学校长廖华说。茅岭镇中心小学的这堂教育课,从4月初就开始了,当时同学们在这片田野里,插下了秧苗。3个多月来,孩子们分批走进稻田上课,一路看着稻子扬花、抽穗直到成熟。

田间地头是课堂

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当前,广西各地学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展开探索。作为广西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的茅岭镇中心小学,立足农村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既开展日常化劳动教育,更注重打造劳动教育的品牌。

学校制定劳动教育制度,建立学生劳动档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类劳动。通过讲劳动小故事,在劳动过程中撰写心得体会,创作诗歌、绘画作品等,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完善劳动评价机制,开展“劳动小能手”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但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打消人们“农村孩子还要上劳动课”的疑虑,也不能避免“走过场”“摆摆样子”的质疑。立足农村土地资源丰富这一优势,2021年2月,茅岭镇中心小学通过与镇政府、村委会共建,拿到了5亩土地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学校选定以海水稻种植为教学载体,选聘家长、农户、农业专家、科技人员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在春耕和收割季节分别设立劳动周,让同学们下田劳作,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艰辛。其间,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等方式,学生们可以学习观察稻谷长势、辨别病虫害等劳动知识,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掌握浇水、施肥的技巧。

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廖华表示,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农业人才,学校劳动课,既要让同学们脚下沾泥土,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也要让课程更现代化,有科技范。

一粒米就是一本书

这粒海红米,是劳动课的课本,蕴藏着粮食安全、种子科研和耕地保护的丰富知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学校邀请农业专家进课堂阐述“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通过讲述海水稻是如何发现的,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又是如何研究推广海水稻的,告诉同学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让14多亿人口吃饱吃好是多不容易,告诫同学们一定要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还要装自己的粮食。

粮食安全关键在种子安全。听过科技特派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当地近年来持续开展技术攻关,选育出了现在的“广红3号”,让海红米的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走上了人们的餐桌。

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在老师的介绍中,同学们更加明白,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大,但可耕种面积却相当有限,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耕地保护意识。也让孩子们了解到,利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对于耕地保护也有重大意义。

防城区教科局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闭健云表示,茅岭镇中心小学的这5亩实验田,成果不一定很丰硕,但是种子安全、粮食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能让爱农的“种子”从小就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对于培养未来的农业科研人员,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具有深远意义。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广告 | 意见建议 | 版权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083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06001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154      ICP证 桂B2-20040022-10
广西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24小时举报电话: 0771-5690995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西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